根据统计,雷电的发生时,在历次降雨中,落下来的还是以带负电的雨比较多。因此,在1924年,英国学者威尔逊研究出一种新的理论。
水滴下部带着正电荷,在下降的时候吸附着空气中带负电的粒子,因此,水滴上所有带的电一般都是负的。
威尔逊认为地球表面是带有负电荷的。水滴受地面负电荷的感应,离地面近的水滴下部带有正电,而离地面稍远的水滴上部,便带有负电。水滴在气流中穿过的时候,下部不免要和空气中带负电的粒子相遇,水滴中的正电被中和掉一部分,因此,水滴一般就带有负电荷(图4 ),而空气中带正电的粒子就比带负电的粒子多了。因此,从这种云中落下来的雨,通常带了负电。但是雨在降落途中,有时候也会因为吸附上的带正电的粒子很多,改成了带正电荷,就落下带正电的雨。
雷云的结论到底是什么徉子?要回答这一问题,单靠在地面上进行观察和推测是不够的,需要用仪器到高空去探侧。
大约在70年前,英国学者辛普生和斯克列斯就开始把带有仪器的探测气球放到雷云中去,然后再根据仪器上的记录,来判断云中电荷分布的状况。他们认为,雷云中的结论要比只根据地面观察而推测 出来的要复杂得多。在强大的垂直气流冲入的区域里,云下部聚集着正电荷。这里水滴破坏得特别强烈;也就在这里,雷暴活跃。
雷雨云有电荷的分布(新普生和斯克列斯的圆)。在垂直气流进入的部分云里,风在破坏着水滴,雷雨云的高度达到10公里。
在这个区域的附近(也就是云的下部和中部),分布着负电荷。这里的负电荷太多了,单用水滴的静电感应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有这些负电荷。此外,云顶上为什么还带着正电荷,也很难解释。显然, 在高空中,一定另有一种分裂出电荷来的过程在发展着。但是这种过程又是怎样的呢?(精彩稍后继续....)
-End-